医院获得性肺炎(HAP)治疗需遵循“尽早启动、精准用药、动态调整”原则,核心是抗感染治疗结合支持治疗,具体如下:
一、核心治疗:抗感染治疗
需根据患者是否存在多重耐药菌(MDR)感染风险,选择初始经验性用药,后续根据细菌培养+药敏结果调整为目标性用药。
- 无MDR感染风险患者(初始经验性用药)
覆盖常见敏感菌(如肺炎克雷伯菌、大肠埃希菌、流感嗜血杆菌等),推荐药物:
- 头孢菌素类:如头孢他啶、头孢吡肟;
- 青霉素类复方制剂:如哌拉西林-他唑巴坦;
- 氟喹诺酮类:如左氧氟沙星、莫西沙星(需注意药物敏感性及患者基础疾病禁忌)。
- 有MDR感染风险患者(初始经验性用药)
需额外覆盖MDR菌(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、产超广谱β-内酰胺酶ESBLs菌、铜绿假单胞菌等),推荐联合用药方案:
- 抗MRSA药物:如万古霉素、利奈唑胺;
- 抗铜绿假单胞菌药物(选1种):如头孢他啶、头孢吡肟、哌拉西林-他唑巴坦、碳青霉烯类(亚胺培南、美罗培南);
- 必要时加用氨基糖苷类(如阿米卡星)或氟喹诺酮类,增强抗铜绿假单胞菌效果。
- 目标性用药
待痰培养、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培养等病原学结果回报后,根据“药敏试验”选择敏感抗生素,避免广谱用药,减少耐药性及药物不良反应。
- 用药疗程
- 常规HAP:疗程通常为7-8天;
- 合并MDR菌感染、免疫功能低下、治疗反应差者:可延长至10-14天,需结合临床症状(发热、咳嗽咳痰)、影像学(胸片/CT)、炎症指标(血常规、CRP、PCT)动态评估,避免过度治疗。
二、支持治疗与并发症管理
1. 呼吸支持:存在低氧血症(血氧饱和度<92%)时,给予鼻导管或面罩吸氧;严重呼吸衰竭者需机械通气,同时注意气道湿化、分泌物引流(如翻身拍背、雾化吸入)。 2. 对症治疗:止咳(如右美沙芬,干咳为主)、化痰(如氨溴索、乙酰半胱氨酸,痰多黏稠者)、退热(如对乙酰氨基酚,体温>38.5℃时)。 3. 基础病管理:控制血糖(糖尿病患者)、维持水盐电解质平衡,避免因基础病加重肺炎病情。 4. 营养支持:无法经口进食者,给予肠内营养(如鼻饲)或肠外营养,增强机体免疫力,促进恢复。
三、治疗监测与调整
治疗期间需定期评估疗效,若出现以下情况,需及时调整方案:
- 症状无改善/加重:发热持续、咳嗽咳痰加剧、呼吸困难加重;
- 炎症指标无下降:血常规(白细胞、中性粒细胞)、CRP、PCT仍升高;
- 影像学进展:胸片/CT显示肺炎病灶扩大。
此时需重新评估病原学(如再次留取痰标本培养),排查是否存在MDR菌、真菌(如念珠菌、曲霉菌)或病毒感染,调整抗感染药物种类或剂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