医院获得性肺炎(HAP)治疗需遵循“尽早启动、精准用药、动态调整”原则,核心是抗感染治疗结合支持治疗,具体如下:

一、核心治疗:抗感染治疗

需根据患者是否存在多重耐药菌(MDR)感染风险,选择初始经验性用药,后续根据细菌培养+药敏结果调整为目标性用药。

  1. 无MDR感染风险患者(初始经验性用药)

覆盖常见敏感菌(如肺炎克雷伯菌、大肠埃希菌、流感嗜血杆菌等),推荐药物:

  1. 有MDR感染风险患者(初始经验性用药)

需额外覆盖MDR菌(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、产超广谱β-内酰胺酶ESBLs菌、铜绿假单胞菌等),推荐联合用药方案:

  1. 目标性用药

待痰培养、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培养等病原学结果回报后,根据“药敏试验”选择敏感抗生素,避免广谱用药,减少耐药性及药物不良反应。

  1. 用药疗程

二、支持治疗与并发症管理

1. 呼吸支持:存在低氧血症(血氧饱和度<92%)时,给予鼻导管或面罩吸氧;严重呼吸衰竭者需机械通气,同时注意气道湿化、分泌物引流(如翻身拍背、雾化吸入)。 2. 对症治疗:止咳(如右美沙芬,干咳为主)、化痰(如氨溴索、乙酰半胱氨酸,痰多黏稠者)、退热(如对乙酰氨基酚,体温>38.5℃时)。 3. 基础病管理:控制血糖(糖尿病患者)、维持水盐电解质平衡,避免因基础病加重肺炎病情。 4. 营养支持:无法经口进食者,给予肠内营养(如鼻饲)或肠外营养,增强机体免疫力,促进恢复。

三、治疗监测与调整

治疗期间需定期评估疗效,若出现以下情况,需及时调整方案:

此时需重新评估病原学(如再次留取痰标本培养),排查是否存在MDR菌、真菌(如念珠菌、曲霉菌)或病毒感染,调整抗感染药物种类或剂量。